初識李克強,是在今年兩會最后的記者會上。李有一幅國字形的面龐,講話聲音有點沙啞,動作幅度不溫不火。他講起話來,一不掉書袋,不引經據典,二沒有官場中的套話廢話,平實的語言中,經常摻雜著老百姓常講的俗語俚語。從外觀看,他和前一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:溫像一個在歷史中淘金的學者,有著悲天憫人的浪漫憂郁情懷;李則更像一位實干型的技術官僚,往往話語不多卻直奔主題。
李克強在北大時讀的是法律專業,后來在職讀了經濟學的碩士和博士。這兩門學業,訓練了他低調和嚴謹做事的風格。他的太太程虹,也有著下鄉知青的經歷,現任職于首都經貿大學,專攻美國美國自然文學研究。據說,李家三口相聚,有時會以英語進行對話。李的學業素養,加上夫人和家庭的熏陶,使得身為一國總理的他,在看問題解決問題上,往往有著迥異于他人的地方。
當然不能斷言李就會因此高于別人。李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官員家庭,他的父親從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任上退休。知曉中國官僚體系的人都會明白,地方志辦公室屬于養老賦閑的邊緣部門,所以其父李奉三不屬于所謂的實力派高干,李克強官至今天的總理,起步之初也決非因為他是現在意義的所謂官二代。李有著和同代人一樣的奮斗史,他插過隊下過鄉,對于百姓疾苦有著自己的理解。他不同于同輩人的地方,在于他抓住了關鍵機遇——讀書上大學,然后為官團中央,邊為官邊念書,再在河南、遼寧兩個大省歷練,并最終敲開了總理人生的大門。
李克強青年時代的成長背景,一直沒有脫離中國的現實。正是基于此點,他當上總理后,總是呈現出來“接地氣”的一面。他不會夸夸其談,也不會聲言俱厲;他沒有仰望星空的詩情,也沒有舍我其誰的霸氣;他少談政治,也不談職責以外的事情,但他在不溫不火中有一份沉默是金的堅持。
李在輔佐溫 家寶時主抓醫改,他圓滿完成了此項任務。西蒙周回故鄉時,曾與鄉下的親戚交談,他們發自內心地說,想不到政府會出錢給自己治病,想不到治大病錢不夠時還會有政府幫著埋單。農民的話質樸無華,但往往最能點出要害。在一個人口接近十四億的大國,全面啟動和推行新醫改篤定是一件十分艱難的工作。李是以何種方式堅持改革,并在最終做到了惠及鄉村,西蒙周缺少研究,沒有發言權。不管如何,新醫改的成功已為中外所承認,盡管它現在仍有瑕疵,但總是瑕不掩瑜。
十八大后,李明確提出“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”,其時是去年的11月。他說,“經濟發展應當實現一種‘實實在在、沒有水分’的提高”,他認為,“中國要實現真正的發展只能依靠改革”,而“體制的改革包含著巨大的潛力”,“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刻不容緩”,“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、著力點,首先要放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。”
所以原文照錄引用李克強如此多的原話,是因為現實中的很多人忘記了他去年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。所以,在發現一個又一個問題時,他們總是按照已有的習慣套路去尋求問題解決的辦法,最終的結局當然是面壁而歸。
在擔任總理后,簡政放權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就成為李克強的兩大中心工作。簡政放權是改革,是促使既得利益集團放下手中權益的改革,難度之大可想而知。李在3月的記者會上承諾,“本屆政府任期內把現有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”。到6月19日,他分三次批準取消和下放了總計133項行政審批事項。
李能說到做到令人欽佩。但他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,面對一再放緩的經濟增速,究竟該怎么辦:是采取慣常的投資拉動進行刺激,還是采取容忍態度、帶著陣痛去加速轉型。這不但是個經濟難題,更是一個嚴峻的政治問題,因為這攸關到社會穩定的基礎。前一屆政府在內憂外患下,最終按捺不住,推出四萬億刺激計劃。事實證明,此舉令中國贏得了5年連續高速增長的表面榮光,但卻喪失了整整5年轉型的大好時光。其中的是非曲直,李以常務副總理的過來之身,當然體會最深。
李選擇了沉默是金的容忍。即使是他去年一再力推的發展最大潛力的城鎮化,他也擔心會把外界解讀成新一輪的擴張刺激,故而選擇了一再隱忍不發,并只在改革二字上大做文章。身為大國總理,追求發展首先需要顧及穩定的環境,但更需拿出甘冒風險的勇氣,意在長遠,追求發展的“永動力”。令人欣慰的是,李似乎是汲取了無為而治的經驗,對于經濟增速衰落的容忍底線,他一降再降。
6月20日,中國的金融市場見證了畸變的歷史性一幕。這一天,銀行間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一舉創下歷史新高,達到13.444%,是兩周前的3倍有多。如此之高的拆借利率,意味著與高利貸無異,也意味著銀行鬧錢荒,更意味著沒錢的銀行將會遭遇擠兌。而一個社會一旦發生擠兌,社會穩定真的就成為嚴峻問題了。
其實,對M2盤口達到120萬億的中國金融業來說,說缺錢肯定是借口。銀行家已經習慣于擴張政策下的貸款大躍進,習慣于資本錯配下的高收益。同時,他們更習慣于手中一旦缺錢,就跑到“央媽”的央行跟前哭訴,而央行則必然會選擇開動印鈔機,為他們印刷令社會陷入通脹的巨量新鈔票。
但這一回,央行這位“央媽”在李克強的主導下,不再理會各路神仙的哭訴,而是袖手旁觀,巍然不動。各路神仙情急之下,上演逼宮大戲,抬高拆借利率,強要央行“放水”。面對違約傳言,面對空前壓力,李克強仍然沉默是金,央行依舊無動于衷。神奇的是,第二天的隔夜拆借利率即迅速跌回到8%水平。
無疑,李克強暫且贏下了他和銀行家掰手腕的第一回合。他的目的,是要清算當年四萬億刺激計劃的負自產和副作用,是要盤活存量資金、用好增量資金,真正用到實體經濟身上。他也要徹底打消社會對延續寬松幣策的幻想,以便“過緊日子調整機構”。同時,他還要還政府以本色,讓政府懂得順應市場敬畏市場,不能任事都有政府指手畫腳。
但是,李面臨的對手,不但是大手大腳慣了的銀行家,更有依靠GDP要積累政績的大小官員,以及被寬松擴張政策養肥了的既得利益集團,他們不會輕易咽下這口氣服輸,更劇烈的反彈還會隨時不期而至。
到6月22日,李就任總理剛好百天。他面對的這場逼宮放水,堪稱就任以來遭遇的最強勁有力的挑戰。人們無法斷定這場掰手腕最終誰贏誰輸,但大家都知道,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已經時不我待。
<百日維新>
上一篇:推動形成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
下一篇: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歲月
留言與評論(共有 條評論) |